原标题:铜奔马仿件奔向世界
青铜器马踏飞燕
玄祖基与徒弟武春香仿制长信宫灯。
东汉铜奔马在甘肃出土后,全国第一件成功的仿古铜件在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诞生。除了铜奔马,玄祖基率领徒弟们还成功仿制了长信宫灯、毛公鼎仿制品。潍坊仿古铜艺术品在日本展览中轰动了日向市,随后在北欧多个国家展出,展品随展随售,几近告罄。
武威出土铜奔马研究所成功仿制
1969年10月,在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,出土了一件举世闻名的东汉时期青铜制品文物。器体高34.5厘米,长45厘米,宽13厘米。一匹奔腾的神马踏住了超越追赶而及的鸟。一经出土,立即引起了历史文物界专家学者的注意,纷纷从不同角度为之命名,有马踏飞燕、紫燕骝、天马、马神天驷、马超龙雀等说法。不同说法的分歧点,主要在于马足所踏之鸟的种类。也许是为了平息众说纷纭的争论,后来又产生了铜奔马的名称。折中平实中却忘记了马蹄下的那只鸟,马的神速疾驰自然也在名称中消失了。
谁也没想到,三年过后的1972年,它突然出现在了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展览橱窗里。一匹绿锈斑驳的铜马昂首扬尾,三蹄腾空,右后蹄踏住了正在原野上飞翔的一只燕子,宛若腾云驾雾,万里奔驰。不仅借翩翩飞燕衬托出了马驰如飞的神速,而且依托飞燕为底座,使重达8公斤的铜马稳稳地支撑在了右后腿的一蹄上,匠心独运,巧夺天工。直接命名为马踏飞燕。
一时观者如潮,纷纷奔走相告。要知道,这是一个文化贫乏到冰点的年代。展览并非原件,出自所内仿古铜老艺人玄祖基及其徒弟之手。与原件并肩而立,难辨孰真孰假。迎着时代的风雨沧桑,在那个非常年代,仿古铜又一件力作的出现,不啻于一个人间奇迹。
1956年,潍坊创办工艺美术设计研究室,后改为潍坊工艺美术研究所。潍坊以民间工艺底蕴深厚著称于全国,在刚刚度过三年生活困难时期的日子里,由国家特批巨款30万元,建起工艺美术大楼。不能不说,这又是潍坊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珍闻。研究所一成立,这里就聚集了核雕、传拓、布玩具、书画等各路民间艺术的精英,并以传艺带徒的形式继承发展着古老的传统文化工艺。
玄祖基硕果仅存带队仿制多件珍贵文物
玄祖基(1911—1979),字子健,潍城西门里大街人,少时入私塾读书,因家境贫寒辍学。1929年17岁时,师从仿古铜艺人李懋修学习仿古铜技艺。满师出徒后,先后经营基古斋金石山房等字号,从事仿古铜工艺品制作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由于各方面的原因,仿古铜艺术出现了暂时的衰微,他以硕果仅存的老艺人身份,走进了研究所的文化殿堂。为了这一件仿制品,已是60岁的玄祖基几次远赴北京,详细揣摩了出土原件。
当这件东汉时期的奔马在潍县大地上站立起来的时候,老人与他的徒弟都禁不住热泪盈眶,当时,国内有几家同行业单位都在进行着仿制,全因站立不稳没有成功,唯独在潍坊站立了起来。这一件艺术珍品,是伴随着一个小生命的呱呱坠地而站立起来的。制作攻关时期,女徒工武春香顾不得身怀六甲,紧张地在现场操作,直至羊水破裂,才匆匆赶往医院临产。
马踏飞燕当年走上了秋季广交会,立即赢得了国际友人的青睐和赞赏。不光是与原件同样尺寸的仿制,为方便携带,还研制出了中型和小型的仿制品,让这只奔马春风得意、四蹄潇洒地奔向了世界。
接着,玄祖基又带领徒弟们开始了长信宫灯的仿制,这是一件绝妙的实用又有文物价值的灯具:一位神态恬静优雅的少女跽坐端着灯盏,情态可掬。一手执灯,另一只手上的宽大衣袖似在挡风,利用这一造型形成了灯上虹管,用以吸收灯烟。原件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县东汉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,因曾放置于窦太后长信宫而得名。要把这样一件珍品仿制得惟妙惟肖,绝非易事。然而,传统的智慧和心血让它变成了现实。据有关人员回忆,在仿灯中点上蜡烛,还真能放出幽幽的烛光来。近水楼台先得月,后来,玄祖基师徒又研制出毛公鼎仿制品。
以马踏飞燕为代表作,潍坊仿古铜再一次叫响了自己的品牌。1979年,玄祖基收到有关部门邀请的信件,请其参加全国工艺美术艺人、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。是年5月1日,他猝然发病离世,未能赴京参会,终成其艺术生涯的莫大遗憾。
鲁鸿恩任出国展总设计仿古铜震惊国外
20世纪70年代后期,中日两国开始了友好往来,潍坊与日本的日向市缔结为友好城市。为增进友谊,双方商定,互相在对方的城市进行异地市情展览。
时任潍坊市副市长的宋希焕亲自找市艺术馆的鲁鸿恩谈话,聘请他担任此次出国展览的总设计人。关于展览的内容,却发生了分歧,多数人建议以市内建设成就为主,诸如电子激光照排、小型农用拖拉机新产品等。
鲁鸿恩早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,先后师从张仃、叶浅予等大师。他远见卓识,独持己见:由于历史原因,国内经济建设落后于日本,单从发展成就上比,怕会贻笑大方。他力主以文化底蕴深厚的潍坊民间工艺、民间风情为主要展览内容。争论最激烈时,鲁鸿恩甚至发出了另请高明的最后通谍。
市政府审时度势,接受了鲁鸿恩的建议。仿古铜艺术产品当然成为了不二选择的重要展览内容。
一经展出,整个日本日向市轰动了,展览人流如潮,人们早早等在门前。展览连续展出月余。观众在仿古铜展柜前流连忘返。他们在这些神奇的艺术品内涵中,探寻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古老文化,向往着潍坊这一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。
鲁鸿恩后来回忆,在日本结束后,展览又先后在北欧多个国家举办,展品随展随售,几尽告磬。观众对仿古铜艺术品爱不释手,最多的一人一次可买下十几件。
本期图片均为资料图片(署名除外)
本期参考资料:《潍县志稿》《潍坊文化通鉴》《一座古城的青铜之梦》返回,
责任: